1957年的某一天,天气与往常无异。潍坊军分区司令陈昌奉刚刚结束了例行的早会券商配资,正准备吃午餐。这时,警卫员急匆匆跑了过来,一边跑一边喊道:“陈司令,毛主席来了,要见您!快去迎接!”陈昌奉手中的饭碗差点掉落在地,他心中一惊,立即放下碗筷,匆忙赶往会见地点。虽然心中一阵激动,脚步却是轻快而坚定。经过一番急促的赶路,他终于来到现场,眼前的景象让他怔住了:毛主席正站在军区的小广场上,显得格外神采奕奕。陈昌奉毫不犹豫地立正敬礼,毛主席则微笑着开口,带着一丝调侃:“你也算是大官了啊!”话音未落,二人便笑了起来,气氛一下子变得轻松愉快。
接下来,二人并未谈及公事,而是温情地回忆起往昔岁月。毛主席突然提起了陈昌奉年轻时的一次趣事,谈到当年他在战马背上困得打瞌睡,马自己走着,而他依然紧握缰绳不放的情景。毛主席笑着说:“最艰难的时候你都没丢下队伍,我都记得。”陈昌奉的脸颊立刻染上了一抹红晕,谦虚地说那时自己年纪小,什么都不懂。毛主席摇摇头,认真地说:“那时你有信念。”这话深深触动了陈昌奉的心。
展开剩余80%在谈话的过程中,陈昌奉回忆起了一次夜宿山间的经历。那天,寒风刺骨,他不幸生病,身体虚弱,难以入睡。毛主席得知后,特意找来了门板做成床,让他好好歇息,稍微感到一丝舒适。毛主席笑着插话道:“那个门板后来让我做书桌了呢!”短短的几十分钟,仿佛将二人带回到那个充满艰苦和挑战的长征岁月,那些艰难的历程如今成了最珍贵的回忆。
临别时,毛主席轻拍陈昌奉的肩膀,欣慰地说:“你做得很好。”陈昌奉目送着毛主席的车远去,心中满是激动与敬仰,久久没有转身。站在他旁边的警卫员轻声说:“陈司令,您的眼圈红了。”他只是简单地回答:“我是激动的。”
这段深厚的友情令人动容,但许多人可能会好奇,为什么陈昌奉能与毛主席建立如此深厚的感情?这要追溯到1930年3月,当时年仅15岁的陈昌奉成为了毛主席的警卫员。到了1934年,红军准备长征,陈昌奉便随同毛主席,开始了这段意义非凡的旅程。长征途中,陈昌奉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,他没有时间享受安稳的休息,而是日夜守护着毛主席的安全。即使在吃饭时,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,他也会立刻放下饭碗,捧起武器,站岗放哨,时刻保持警觉。
毛主席对陈昌奉的忠诚和机敏很快有了深刻印象,赞赏他不仅身手矫健,还拥有敏锐的观察力。长征的那一年,陈昌奉始终坚守在毛主席身边,成为他最值得信赖的卫士。1935年,红军在四川茶合岗遭遇敌机轰炸。警卫班正在外面做饭,完全没有准备,敌机忽然出现,炸弹如暴雨般落下。在这一刻,警卫班长胡长保毫不犹豫地扑向毛主席,用自己的身体为主席挡住了袭来的炸弹。爆炸过后,胡长保重伤,奄奄一息,他抓住陈昌奉的手,弱弱地说道:“幸好你还活着,以后主席就靠你保护了。”话音刚落,胡长保便永远闭上了双眼。毛主席眼含泪水,沉默良久。陈昌奉强忍住泪水,亲手将胡长保的遗体火化,并小心翼翼地将骨灰放入马鞍袋中带走。此刻,陈昌奉心中对毛主席的保护决心愈发坚定,无论未来遇到多大的危险,他都会毫不犹豫地为毛主席拼尽全力。
经过长征的艰难跋涉,红军终于胜利抵达陕北,陈昌奉的身上也留下了无数战斗的伤痕,正是这些伤痕,铸就了他革命生涯的勋章。1936年,陈昌奉接到组织调令,前往延安学习。当时毛主席亲自拍了拍他的肩膀,语重心长地说:“去吧,有了文化,将来才好带兵。”虽然心中充满不舍,陈昌奉知道,这正是毛主席对他的殷切期望,他绝不能辜负。
陈昌奉的革命生涯可追溯到1915年,他出生在江西宁都县一个贫困的家庭。童年时,他便开始为地主家放牛,11岁丧母,父亲为维持生计拼命劳作。1928年,家中因负债累累而家产被夺,陈昌奉对旧社会充满了仇恨。1929年,他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,年仅14岁。由于年纪太小,他只能在司号班担任党学员兵,负责吹号、传令和站岗等琐碎工作。尽管任务繁琐,陈昌奉依旧认真负责,每项工作都做得一丝不苟。这些品质很快引起了朱德总司令的注意,朱德认为他是一个有潜力的年轻人,将他调到身边做勤务兵。
几经努力,陈昌奉终于得到了更多的机会,并在随后调到了毛主席身边。1976年,毛主席逝世时,陈昌奉悲痛欲绝。他自发为毛主席守灵七天,桌上的香火一茬接一茬,连桌角都被熏黑了。1986年,陈昌奉因病去世,临终时,他床头仍摆着与毛主席的合影。临终前,他遗言道:“别忘了给毛主席过生日。”这一句话,满载着他一生的忠诚与敬爱。
发布于:天津市永信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